引言
凯恩斯主义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名字是紧密相联的,他向“古典经济学”(货币数量说是其中一部分)挑战,由于后者不能解释两次大战中间漫长的萧条现像,而又无力提供任何结束萧条的药方。
凯恩斯主义
除提出对正统经济学的批评外,凯恩斯还通过考察为什么持有货币的原因来考察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凯恩斯的著作曾由其它许多作者所发展,已经形成的经济学的主体便是和古典经济学明显对立的著名的凯恩斯经济学。
在今日,凯恩斯经济学是广博的经济理论主体,而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符合凯恩斯在年所写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精神,是很可争论的。即使如此,指出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特征,还是有可能的。凯恩斯理论系以三个主要假设为基础。
第一,像货币数量说那样,货币存量可以由货币当局来控制。第二,货币需求(M)取决于国民收入(Y)的水平和利率(r)。第三,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是通过金融资产市场来恢复的。回到第二个假设,凯恩斯假设经济代理人之持有货币(现金)出自3个原因,或者说是3种动机的结果。
货币的需求
第一是交易动机。每个人需要货币,用它来支付他认为他的生活水平所必需的东西,诸如食品、衣着、房租(或向住房协会付款)、地方税、燃料、照明、饮料、烟草、许多杂项支出、娱乐、假日消费等等。他把多少钱花在这些东西上面,将很大程度地取决于他的收入大小和他认为和他所处的地位类似的人相适合的生活水平。在有些情况下,有如那些中等收入的人以及那些低收入的人的情况,这些项目的支出可能要用掉他们的全部收入。
于是,每个人有必要保持可供这些支出项目花用的足够货币,有些采取现金形式,有些采取银行活期存款形式。需要为这个目的而保持的货币数量还要受从一个发薪日到另一个发薪日的时间间隔长短的影响。周工资收入的人只需要保持足以应付一周的花销,而每月领工资的人则需要在每月开头保持足够应付四个星期内随时要花销的货币,他所保持的平均数量可能要比每周领工资的人多一倍以上。
如果物价适当稳定,社会作为整体为应付这类支出而保持的货币总量也会很稳定。在物价上涨时期,诸如年以来所经历的情况,需要为这个目的保持的货币数量则要增加;尽管如此,如果工资增加能和物价上涨保持同步,收入中为应付这类支出而保持的部分所占比重可能不会有多大改变。第二为预防动机而保持货币是由少数人只想保持刚够应付他们所必需的支出的货币而引起的;这些人可能更乐于稍保持一点储备,作为应付未预见到的意外事故的预防。
有些支出项目花的钱可能比预期的更多;遇到病痛、裁减冗员或失业,储备也可能有用处。除非物价显著上涨,一年和另一年对比所保持的总额也似乎变化不大。不仅个人为预防目的而保持货币,工商业行号也为同样目的而保持货币。支付工资、购买原料等等需要货币,这是为交易动机而保持的货币,即流动资本,保持的数量要受周转率的影响,因为周转率决定企业需要多少流动资本;其储备至少有一部分是为预防动机而保持的。
第二,如果保持货币超过交易或预防动机所需要的数量,保持这部分货币必须比起把它拿来投资有优先性。这就是保持货币的投机动机。要继续保持多少和把多少拿去投资,取决于对利率的未来趋势的预期。由于保持货币要花货币作代价,也就是说,其机会成本等于不这样做会赚取的利息;只有预期可选择的资产(比方说债券)的价格似乎要下跌,也就是说,只有认为利率似乎要上升,人们才会保持超过应付正常花销所需要的货币。于是对货币的需求和其价格,即利率,是反比关系。
例如,年息7/2%的战争贷款在年初值35.75英镑,而一年后只值22.15英镑。于是,对投资者说,在这个期间保持货币比持有这种资产远为有利,因为如果他把买进这种资产推迟12个月,他所损失的3.5英镑利息将不仅被他所获得的13.6英镑价差抵销而且还有多余。在这同一时期,甚至投资者只需要保持货币而推迟买进几乎所有公司的普通股,就都会有更大好处。
一个人只要以货币形式保持其资产,他就保留决定把货币用在什么目的上面的自由;也就是说,货币是流动性资产。对流动性资产货币的需求,优先于其他资产,便称为流动性偏好;由于流动性有很大好处,要使人们愿意放弃流动性,就有必要提供给他们某种利率形式的引诱,而且,如果流动性偏好很强,要说服人们保持资产而不保持货币就需要出很高的利率。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为货币数量说所完全忽视。
按照凯恩斯说法,利率是使保持货币的愿望和当时可得到的货币供给达于均衡的价格。对货币需求变化也可以按实际条件来考虑。企业家如果认为某一实物资本的价格似乎要下跌,他将乐于把货币当作资产来保持,而不把货币换成实物资产。消费者也这样,如果他们预见到某些较贵重的耐用消费品的价格近期会下跌,他们也会推迟购买这些东西。所以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将受对金融资产价格的未来走向的预期的影响,从而将受对利率走向的预期的影响。
因此,保持货币的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是完全没有利率弹性的(假设如此),而投机需求则是有利率弹性的,我们就有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a=f(Y,r)这里货币需求(Ma)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Y)和利率(r)(亦即这二者的函数)。但是,现时凯恩斯理论也接受下列观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动机)对利率变化也有反应。
由于我们关心的是凯恩斯理论的极端观点,我们将继续假设,只有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有反应。所以,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需求有三个方面,它承认货币有作为价值的贮藏(即资产)的作用,也有作为交换的媒介的作用。于是现在有可能从凯恩斯理论得出有关货币供应量变化的作用的预言。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政策
假设经济代理人,比方说个人,可以用两种形式保持他的财富,即不带息的现金(亦即货币)或带息的债券。在这种情况下,有多余现金的个人将试图买进债券以减少现金持有;现金短缺则用卖出债券来补救。如果通过公开市场买进使货币供给增加,从而个人有多余现金(也就是说,货币供给M,大于货币需求Ma),这是他们所不想保持的,他们将试图通过购买债券来消除其过多的现金持有。
假设债券的供给是固定的,其作用将是使债券价格上涨而利率下降。因此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降低。这样,按凯恩斯理论,货币供应量变化引起利率变化,而不是引起物价水平变化。但是,按成熟期限长短不同而异的金融资产有好几种。货币存量增加的作用将首先为短期资产市场所感觉,从而短期利率将下降。
由于短期资产价格上涨,于是个人就去购买中期资产,这就提高中期资产价格并使中期利率下降。最终货币存量增加的作用将全面扩散到全部金融资产和全部利率。由于增大货币存量的作用散布的面很广,有人争辩说货币存量的增加对利率水平只起很小的作用。拉德克利夫报告便认为货币存量变化对利率只有很小的作用。
于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之一便是,如果货币当局直接控制利率而不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化来间接控制,货币政策将更有效率。而且,由于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很大程度取决于对金融资产的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货币供应量变化影响利率水平到什么程度,还有不可预见的因素。凯恩斯主义的论点还有第二步。
货币供应量变化通过对其利率水平的作用也作用于总支出水平(E),特别是其投资部分。利率变化影响E的程度取决于E的反应能力或E的利率弹性。凯恩斯及后来学者认为E对利率变化的反应不大。
最后,凯恩斯主义争辩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利率总水平只有很有限的作用,而且由于总支出对于利率变化没有弹性,货币政策对生产水平与就业只有间接而又很弱的影响。于是,我们就得到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观点,即“货币不起作用”,它通过利率间接而又很弱地影响E。
结语
由于货币政策软弱无力,凯恩斯主义便强调有必要使用其它政策武器,特别是财政政策,假定凭这个政策,税收制度变化或政府支出变化会直接而又很快影响E。如果存在失业,E的变化将影响就业水平与生产,或将影响无失业下的通货膨涨率。于是财政政策的作用比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强而且更可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