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研究的本质是消除投资中各种不确定性的过程,主要包括三大不确定性:一是真伪,即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优劣,即公司的质地;三是贵贱,即公司的估值。公司披露信息包括招股书、财务报表及日常公告等,其中资产负债表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其真实性是投资决策的基础,一旦爆雷,投资者将面临巨大损失甚至血本无归。辨析公司资产负债表,做到去伪存真,是投资研究的首要环节。
一、资产负债表中的四大雷区
财务造假的主要目的是虚增利润或挪用资金。从“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净利润-实际分红”恒等式分析,想虚增利润或非法套现,要么虚减负债,要么虚增资产,由于虚减负债比较困难,因此虚增资产是财务造假的最常见手段。从近年来证监会处罚案例看,财务爆雷集中于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货币资金四大科目。
1、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造假主要分为业务环节与会计环节,常见操作方法包括:虚构销售交易,如虚构客户,虚拟购销合同等来虚增营业收入;通过关联交易虚增营业收入,甚至依托离岸公司或海外客户勾结造假;将已取得销售款项挪作他用,或应收账款收回财务后却不入账,仍在报表中列为应收账款;出现大规模的销售折扣或退回却不冲销收入和应收账款;为在期末提前确认营业收入而提前确认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时不计提坏账,造成应收账款和利润高估。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手段主要是为了粉饰公司业绩或挪用公司资金的应收账款造假,这类造假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事实上,还有为了逃税反其道而行之的造假,损害的是国家经济秩序和税收。
2、存货
存货造假常见于存货难以盘点、难以计价的行业,利用虚增存货来调节毛利率或者消化虚增资金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农林牧渔行业是存货造假的重灾区。当存货难以盘点时,虚增存货的主要方式就是虚构存货的采购数量或者生产数量,并大量采用现金交易,致使对资金的流向难以进行核查,如A股市场某淡水养殖公司与某海水养殖公司出现的存货爆雷丑闻。当存货难以计价时,虚增存货的主要方式就是拉抬存货的价格,如林木种植企业的苗木,根据树龄、树形、品种的不同,价格也千差万别,行业缺乏标准化的定级与定价机制,难以判断其价格合理性。
3、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来源于外购与自建,最后通过折旧转变为产品价值,可以说,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是财务报表中两个串联的科目,既可以单独造假,也可以协同造假。固定资产单独造假的主要方式:不合理费用资本化,将经营支出放入可归属于固定资产的运输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费用中;套取资金,虚增收入,通过虚增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甚至设立子虚乌有的项目进行套现,再利用套现资金的关联交易增加公司经营现金流入;变更折旧方法,虚增利润。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联动造假的手法:利用甲方的强势地位,胁迫施工单位配合造假,通过虚挂预付账款挪用资金,隐匿大股东或者关联方的资金占用,甚至用来虚构资产;故意推迟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时间,减少计提折旧,还可将一些管理费用或者财务费用(利息)资本化;在改建(如技改、大修等)项目中,利用建设与生产并行的便利,将生产支出、日常维护支出资本化。
4、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一直都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货币资金天雷滚滚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造假手段包括:虚构库存现金;通过与银行签订现金管理协议进行零余额管理,自动将账上现金划转至关联方账户;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通过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利用体外(过桥)资金虚增收入。
二、A股避雷技巧
识别财务造假,可以通过财务与非财务两类信号进行分析预警。
1、非财务信号
对于普通股民来说,财务信号逻辑关系明确,但较为专业,而非财务信号比较直观,易于辨识与掌握,但关联性与精确性受限。
⑴高管频繁更换,比如财务总监、董秘、独立董事、监事频繁更换;
⑵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不高或频繁更换;
⑶大股东或高管大幅或连续减持;
⑷资产重组和剥离频繁;
⑸大股东高息借外债;
⑹隐蔽关联关系(非关联化);
⑺关联交易过多;
⑻分红太少或者分红现金比太少;
⑼控股集团股权质押,上市公司体外资本运作多;
⑽独立董事投反对票;
⑾主要供应商或大客户来路不明(新注册、人数较少、信息缺失等)。
2、财务信号
财务分析主要有静态分析、趋势分析与同业分析三种方法,静态分析主要看勾稽关系(包括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趋势分析主要看异常突变,同业分析主要看反常偏离。具体的预警信号包括:
⑴与同类公司横向比较或与公司历史纵向比较,毛利率明显偏高;
⑵存贷双高(同时存在巨额货币资金与银行存款);
⑶理财收益与账上资金严重不符;
⑷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异常增加;
⑸其他应收款比例畸高;
⑹估算的应交所得税余额与实际余额相差过大;
⑺经营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特别是净利润很高但现金净额为负;
⑻突然出现主业以外的较大收益,如咨询、工程、软件、投资等;
⑼主要资产或收入在海外但客户无法查证,海外业务毛利率过高;
⑽预付账款畸高或异常飙升;
⑾与同行业相比,销售费用率过低;
⑿在建工程转固一再推迟;
⒀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计提较松,预计费用不计提;
⒁费用资本化比例过高。
版权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百家号分享内容仅出于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其内容是基于作者认为可靠且已公开的信息,但不保证所陈述内容不会发生变化,亦不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作任何保证。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