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收入,是以货币量来衡量的收入。我们一般提到的收入,都是指名义收入。这是人们以货币形式获得的收入量,它是在没有考虑市场因素的情况下的收入。而实际收入,是排除掉了CPI,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是名义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它是与前期相比名义收入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转换公式为:实际收入=名义收入/当年CPI*%
名义国民收入与实际国民收入的联系是这两个概念的目的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究竟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区别是名义的国民收入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是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国民收入:也称均衡国民收入,即总需求与总供给实现均衡的状况下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构成问题国民收入是社会经济统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指标,克服了总产值指标关于劳动对象重复计算的弊端,能较全面地,准确地反映社会生产的发展速度,规模,部门结构和水平,反映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反映国家建设(积累)和人民生活(消费)的比例关系。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是励行增产节约的结果,既表现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又表现为物质消耗的节约。有利于把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国民收入又称国民所得,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扣除用来补偿已经消耗掉生产资料价值所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