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朱宁
9月20日,新力控股集团(HK:)上演大“跳水”,其股价盘中一度跌至0.37港元/股,跌幅达到90.39%。
对此,新力控股集团紧急发布临时停牌公告,称“以待刊发一份载有内幕消息的公告”。截至停牌前,新力控股集团的股价为0.5港元/股,单日跌幅为87.01%,总市值仅剩17.85亿港元。
截至发稿,恒生指数低开平走,日内无涨幅。
降薪、偿债压力、子公司上市失败
三大导火索撕下皇帝的外衣
在股价暴跌之际,新力控股一则大幅降薪的传闻也流传开来。据报道,9月18日,新力控股集团人事部门口头通知集团总部员工全员降薪,其中副总裁级别降70%,总经理级别降60%,总监级降50%。封面新闻记者致电新力控股官方电话,其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接到降薪通知,当记者问到高管级别降薪是否属实时,她表示,目前公司看不到任何有关此事的通告,一切以公司通告为准。
如果说降薪传闻只是公司内部经营问题,那债券评级被下调至负面则是整个市场对新力的不认同。
近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新力控股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其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维持在B+。
惠誉指出,其年到期的债券的交易价格已出现20%至25%的折让,说明新力控股可能需要使用现金偿还所有三笔债券。
针对此事,新力管理层称,对于近7亿美元的美元债,新力控股会预留自有资金,或者视市场情况申请新的美元债额度覆盖。
同时标普在报告中指出,将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源于新力控股的资本市场渠道受损,其融资渠道收窄。鉴于其美元债价格的波动性和当前悲观的市场情绪,新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境外资本市场渠道存在不确定性。公司或需利用内部资源来偿付境外到期债券。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外部环境及其恶劣的情况下,子公司上市失败,更让新力雪上加霜。就在9月初,新力控股旗下的物业公司——新力服务刚刚赴港上市失败。由于递交申请在6个月内未获得通过,新力服务的港交所上市状态变成了“失效”状态。这也意味着,新力服务首次冲刺港股上市的结果是“失败”。
老板疑似遭遇诈骗
导致企业经营处处被动
7月8日晚,一份名为《新力地产老板张园林求救信》的文件在业界传播,根据这份举报信披露的信息,年新力控股创始人张园林在推动新力上市时遭遇金融诈骗集团,以致于其欠下16亿港元高利贷,至今未能脱离债务危机。
按照年新力发布的财报,当年新力的税后利润为20.38亿元人民币,约合24.45亿港元,16亿港元的债务相当于新力当年65.44%的税后利润。
尽管新力随后紧急辟谣,称该文件信息内容纯属子虚乌有、恶意中伤,并表示已针对此事向中国公安机关报案,但业界对“张园林欠债风波”的讨论并未停止。
根据这封举报信上的内容,张园林早在赴港IPO时就被诈骗团伙盯上,张园林所接触的保荐人、承销商、市值管理团队以及基金经理,全部来自同一个境外金融高利贷集团,一步一步进入骗子设置好的陷阱。IPO时,新力的股票被使绊子,导致仅获得约0.71倍的认购,而剩下的“窟窿”需要张园林来填补。
而张园林为了确保新力顺利上市,不得不伸手向境外金融高利贷集团借出16亿港币,这笔资金的月息高达3%,单月利息支出就达到万港元。这也是这封“求救信”中所称的16亿元高利贷的来源。张园林为了支付高昂的高利贷利息,不得不通过质押股票、大派股息才勉强支撑起1年的利息支出。
不过封面新闻记者查询了新力上市两年来的分红数据,其中年6月15日每股派息0.13元人民币,年的派息将于9月6日发放,每股0.14元人民币,但从派息来说也算不上丰厚。从这一点看,此事件从理论上存在争议。
记者从网上流传的求救信中发现,该境外金融高利贷集团唆摆张园林频繁转仓,从而赚取佣金。从年上市至年5月,新力控股不合理的大手转仓成交高达4亿股,涉及佣金收入超过万港元。
还有爆料称境外金融高利贷集团还利用多重手段套取张园林手中的现金,如通过非自动对盘交易从中收取巨额回扣、利用市值维护团队收取高额服务费、伙同基金经理操纵股价谋私利等等。
超高杠杆带来高速发展
近年财报漏洞百出
千亿企业真实性存疑
回顾新力的发家史,新力抓住了江西房地产爆发的机遇期,南昌房价从年左右的四五千涨到如今的一万四五,正是新力高速发展的十年,但在冲击千亿的背后,也是房地产行业高周转高负债的十年。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记者注意到新力的负债率很高。截至最新报告期,新力控股总资产为.28亿元,总负债.64亿元,净资产.64亿元,资产负债率80.27%。
其中负债又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负债的80%。截至年末,新力控股流动负债有.61亿元,多为短期借贷,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有.95亿元。
整体来看,新力控股的刚性债务近亿,主要以长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债务比为38%。
高负债导致的另一影响是,对照房企融资新规“三道红线”,新力控股扣除预售款外的资产负债率为73.2%,净负债率为63.6%,现金短债比是1.2,踩中一道红线归为“黄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
新力的降负债之路还很远。而且新力的问题还在于融资成本太高,记者从财报中看到,截至年末,新力的平均融资成本为9.1%,此前更有高达15%的融资。
年以来,新力控股先后四次通过信托进行融资,共计拟募资15亿元左右,融资成本高达9%-11%。但是记者要说明,业内中海、龙湖等企业,融资成本都已经降到了4%左右,对比之下,新力在明知三道红线的情况下,依旧使用如此高昂的资金,无疑是有抱薪救火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从成立以来新力控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年,收入规模从22亿跃升至近亿,年复合增长率为.8%,同期利润增速更高,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这也是很多中小房企羡慕的地方,增长快,跑步上市,抢占先机。这在当时的情况下,融资环境宽松、这样做毫无问题,但是在目前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受限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
但随着调控的趋严,房地产行业发展路径越来越窄,今年上半年,房企融资的路径一再被堵,恒大的商票事件更是一个标志,融资的灰色地带也逐渐被挤压。
记者注意到,目前房企销售也后继乏力,上半年房企几乎月月有活动,天天在打折,但销量却也只能勉强维持上年度同等水平。
最要命的是,新力的千亿规模成色也一直被质疑。年,新力控股总合约销售额达.4亿,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但其中权益合约销售金额仅.2亿元,占合约销售额的比重为44.33%,低于行业75%左右的平均值,因此也被行业认为是“虚胖”。
数据显示,-年,新力控股权益销售占比分别为48.79%和49.34%,显示公司冲击规模对合作模式较为依赖。
由于太依赖于合作,权益销售额偏低,导致新力“增产不增收”,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数据显示,-年,新力控股营收分别为22.23亿元、52.41亿元、84.16亿元、.92亿元和.69亿元;同期净利润则分别为.7万元、.1万元、4.14亿元、19.57亿元和19.6亿元。
在过去的5个财年中,新力控股的净利润率不足8%,低于百强房企同期平均净利润率9.7%。在所有统计的家上市房企中排名第70位,在规模相当的房企中处于位置处于下游水平。这些无疑让新力千亿企业的头衔打上问好。
根据今年的业绩会材料和业绩公告,新力宣称自己的现金短债比为1.24。数值大于1,符合三道红线对现金短债比的要求。
官方计算公式中,现金短债比=非受限货币资金/短期债务。新力的1.24,分子为.亿的现金及银行结余,分母为.95亿的短期债务。
但问题正是这.亿里,还包括了受限制现金,而不是官方要求的非受限货币资金。记者通过财报去除受限制货币资金66.1亿得到分子应该是.亿。据此,现金短债比为0.78,小于1,没有达标。
美国缩减购债
香港版“房住不炒”加剧房地产系统性风险
针对新力事件,记者采访了一位港股宏观经济研究员
研究员表示,所有事情不能单一的看待问题本身,新力不过是房地产系统性风险中最先扛不住的一个而已。
从大的基本面来看,监管对香港地产商提出了一个新任务,要求他们帮助解决可能破坏社会稳定的房屋短缺问题。而香港的主要公用事业,都在地产商手里,软的和硬的都是。这可以理解为港版的房住不炒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港股不仅地产银行保险暴跌,软硬公用事业的下跌的原因。
其次是受恒大危机的波及。最近恒大的危机愈演愈烈,市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是导致今天港股暴跌的导火索。
此次大家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