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偶猫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克思需求理论兼顾规模与价格,看 [复制链接]

1#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与西方新古典货币研究范式不同,马克思主要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发,基于劳动价值论,科学而理性分析研究了货币的演变历程、基本职能、功能属性及其影响因素等,由此形成了逻辑严明、特征突出的先进货币理论体系。

马克思虽然未能系统阐述“货币需求”的基本内涵,但是却从商品流通、货币转换、虚拟资本等不同角度,对不同类型的货币需求展开了研究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货币需求演进规律,更科学把握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马克思在其专著《资本论》蕴含大量的货币需求思想,如其对商品与货币的论述,则从交易需求的视角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持有货币”的问题;其关于商业和货币资本问题的探讨,则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揭示了“货币需求”的属性及其本质特征;其围绕信用和虚拟资本的讨论,则从投机需求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货币需求”的动因及其规律。

具体归纳如下:

一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提高商品交易效率,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既要作为价值尺度对商品进行定价,又要作为交换尺度,承担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货币支付功能,由此构成了“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关系。

作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马克思主张商品流通占据主导地位,且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效率及其总量。同时也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受商品价格、商品数量的影响。

二是货币的投资需求,当货币转变为资本后,其功能完全有别于用于交易的货币。在商品流通时,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其价值量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在资本流通时,货币价值则发生了改变,即“货币-商品-货币”。其中,最后一个“货币”代表货币转变为资本并在市场流通后,获得了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增值,而增值部分则是指货币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要素来源。

三是货币的投机需求,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部分资金在产业资本流通中逐步被剥离出来,处于闲置状态,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则通过信用体系,将这部分资金当作“借贷资本”,基于一定利率贷款给所需要的资本家,以获得一定利润。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信用体系的建立,股票等虚拟的有价证券应运而生,此时货币投机需求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则得以凸显。

不同于上述两大流通方式,以借贷资本形式存在的货币流通主要表现为“贷出-偿还”,而两者之间的差值则表示资本增值。不同于其他资本,虚拟资本最大的特征在于“钱生钱”。

从理论上而言,虚拟资本的价格是其定期收益与市场利率的比值。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尚未实现完全剥离,而实体经济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则产生了货币投资需求。

综上所述,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阐明“货币需求理论”,但是却从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三个层面深入全面探讨了交易性、投资性、投机性三大货币需求,既从国家宏观层面,基于宏观经济变量探讨货币一般规律,又从企业、家庭等微观层面,具体阐述了货币需求的运行机制。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管理借鉴在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观点在于“利润率决定利息率”,认为利率是利润总量的构成要素,因此其受到利润总量的影响。

此外,利润率是基于投资需求决定并影响利率,而从这一规律来看,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总量的做法,并不能影响投资,也并不能使得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基于货币供应总量的货币政策,并无法达到预期的货币需求管理效果。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发生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资本增殖,过度放大了市场经济运行制度的资源配置作用,导致生产规模无限扩增,而与快速扩张的生产相比,市场消费在缺乏政府调控与引导的情况下后劲不足,从而使得市场供需不平衡,物价大幅下跌。

根据马克思货币理论,基于信用制度的货币供给因法律制约而表现出外生性,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干预和利率的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供应总量。因为利率变化而出现的资产泡沫,会导致基于信用制度的货币供给与实际经济总量失衡,而在此情况下,马克思货币理论下的借贷资本由于能够对利率施加影响,同时能够决定投机性货币需求,而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维持经济稳定的工具。

马克思和弗里德曼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研究范式、对货币需求的具体分析上,而且也体现在由货币需求所延伸出来的对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和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解差异。

马克思对货币需求是一种规律性研究,弗里德曼更多的是经验研究。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对于我国当前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