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所依赖的靠获取存款以创造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并且,我国也出台了各类监管政策,以控制银行大量利用同业业务进行负债规模扩张的行为,这都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日益紧缺。
年起,央行开始不断探索并创新了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与同业业务相比成本更低,因此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款开始持续增加。央行通过释放低成本资金,吸引银行向其借款,并形成常态化操作,逐步使商业银行形成习惯性预期,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
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影响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取到资金后,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资金运作,第一种是直接将资金通过贷款直接投放到实体经济中,这也是央行创设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初衷,希望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支持实体企业的发展。
第二种是通过同业业务,将资金借给那些规模较小、缺乏流动性并且又不符合向央行申请借贷便利资金条件的中小型银行;第三种是将从央行获得的数量大、成本低的资金直接投入到资金流转快,操作难度小并且相对于实体行业风险较小的金融市场中,以获得利润。
第二种和第三种途径,使央行提供的流动性没有进入实体行业,仅在金融体系中流转,这会导致央行实施的政策工具效果滞后或者偏离央行设立的最初目标。
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盈利和经营风险的考虑,相较于将资金贷款给实体企业,将资金投资到金融市场能够对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然而,目前央行对新型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考核只是以绝对数量进行评价,并没有对诸如各类贷款占比这样的结构化指标进行考察,因此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可以靠自己现有贷款业务来应对央行考察。
此外,MPA评估体系考核的方面和指标并不能监测到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取资金的运作方向,这就使得中央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及监管滞后的问题,商业银行出于盈利的目的,会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产生道德风险,最终阻碍货币政策传导。
常备借贷便利的影响
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创设,一方面是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资金,另一方面是为引导市场利率,避免其出现大幅波动。
SLF的操作针对性强且操作对象覆盖范围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后,为开展业务、争取客户,导致银行内部竞争激烈,故贷款利率降低,使得其盈利能力下降。
从商业银行性质来看,大型国有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业务范围广泛,对短期流动性的需求较小,所以SLF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效果较小;相反对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来说。
其自身规模小、资金来源少,所以会更多的从央行申请成本较低的资金,但是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方向受中央银行监管,而中小银行凭借自身业务不能规避监管,因此不能将流动性更好的投入到容易获利的金融市场领域,使得其盈利能力下降。
中期借贷便利的影响
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创设目的是向商业银行提供中期货币,以引导商业银行将资金投向政策支持的行业与产业。
MLF的操作期限通常为6个月或者12个月,期限较长,在中期借贷便利实施后,大型国有银行因其自身规模较大且资金雄厚,调整速度慢于其他中小银行,且获得资金后,短期内可以利用自身已有业务规避央行监管,将资金投入到可以获得利润的领域。
因此MLF的实施可能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对于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来说,因MLF的操作对象为符合MPA要求的银行,并且从央行获得资金时需要提供合格质押品,而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不满足资金获得条件或获得资金后不能规避央行监管。
故更多的MLF资金流入大型国有银行或不能将获得的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以获取利润,使得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流动性降低,缺乏可利用的资金,导致其竞争力下降,客户流失较为严重,最终降低其盈利能力。
抵押补充贷款的影响
抵押补充贷款(PSL)的操作领域为基础建设性项目和民生支出等方面,一般期限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定向性。商业银行需要提供合格抵押品才能从央行获取PSL资金,而部分中小银行没有合格抵押品作为抵押,不满足获得抵押补充贷款的条件。
抵押补充贷款实施数额大,期限为中长期,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大量可利用的低成本资金,短期内大型国有银行能利用自有资金应对监管,并将从央行获得的资金投入周转较快的金融市场,以获得利润,故能增加其盈利能力。
对于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一般情况下并不在PSL操作对象范围内,故对其盈利能力影响较小。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实施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真正的效果,即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后,大型国有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
从长期来看,不能规避央行监管,只能将资金投入到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所规定的重点领域,这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投资的可用资金减少,从而获得的利润减少。
而对于中小银行,由于流动性持续流入大型银行,且大型银行利用更低成本获得资金后,相应企业贷款成本也会降低,这会导致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中小微企业流向大型国有银行,客户的流失以及业务量的减少,迫使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
我国中央银行自年开始,先后创设了一系列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了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随着这些政策工具的不断实施,逐步形成常态化操作,市场对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预测货币政策的实施时点和操作方向,并根据预测结果来调整自身经营模式,以适应该项政策。
因此政策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当央行要求其为企业提供货币资金支持,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影响其经营策略,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
而商业银行为获得利润,可能会实施一些与央行宏观政策目标相背离的操作,且央行对资金流向的监管机制也相对滞后,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工具在执行过程中受到阻碍。
我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从对银行当期的影响来看,SLF会降低全样本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MLF和PSL对其并不显著,这说明,SLF作为短期利率的利率走廊上限,对短期市场利率产生影响,且资金获取条件较低,多数银行都可以向央行申请借贷便利,加大了银行间竞争。
因此降低了银行整体的盈利水平。对于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SLF和MLF对大型国有银行作用效果小,但会降低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盈利能力。
这说明在短期内,大型国有银行在获取资金后,可以利用自身原有业务,规避监管,以增加自身盈利能力,而中小银行因规模较小,无法与大型银行竞争,因此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PSL对于大型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显著为正,对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这是由于PSL释放了大量低成本资金后,增加了大型银行的流动性,但因监管滞后,大型银行可以利用资金进行投资以提升自身盈利能力,而中小银行不符合获取资金的要求,因此对其影响较小。
SLF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都显著为负,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央行的监管效果逐渐增加,商业银行不能再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利润。
因此SLF的实施会使得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普遍下降,这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而MLF和PSL会降低全样本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对大型国有银行的作用效果微弱。
这表明MLF和PSL的实施在经过一个期间后,会降低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盈利能力,而大型国有银行因自身实力雄厚。可以在长期内调整自身资金流动性及方向,所以对于自身长期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不大。
结语
总之,从整体上看,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普遍会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造成负向影响,特别是对一些资金实力弱、规模小的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负向影响更为明显,这会导致商业银行为获取利润,实现自身经营目标,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寻求规避央行监管的途径,这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降低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