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资本论》划分资本的方式,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湖底啊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资本论》根据生产剩余价值作用的不同,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论》认为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而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一个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因而被称为可变资本。所以,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变”是指价值量的变化。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是因为可变资本这个主观要素——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与客观的生产资料要素相接触,生产出资本家在购买可变资本即劳动力时预付的价值额的同时,还创造出超过这个价值额的剩余价值。
价值额的剩余价值
不论资本家是以货币形式或是以劳动力必需的生活资料形式支付劳动力价值,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
资本家把劳动力价值支付给劳动者以后,劳动者把这部分价值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随着生活必需品被劳动者消费掉,这部分价值也就消失了。劳动者必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一个等价于预付资本的新价值补偿给资本家。但是,资本家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满足,并且这也不符合他垫付资本的目的。
很明显,他的目的是实现现有资本的价值增殖。因此,“劳动过程在只是再生产除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并把它加到劳动对象上以后,还越过这一点继续下去。”所以,可变资本价值部分不但新创造了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而且还创造了一个超过这个价值的余额,这个余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成为资本家的财富。
综上所述,可变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家用一个一定的、既定的价值量同创造价值的力相交换;用一个价值量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自行增殖相交换。”
反之,不变资本的实质是用一个价值量同不能发生变化的、已经固定的且具有可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相交换。因此,从本质上说,可变资本是一个价值意义上的概念。由于资本家预付在劳动力身上的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预付的这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
“资本家无论是用货币还是生活资料付给工人,都不会影响这个本质的规定。”不变资本在价值这个本质规定性上与可变资本完全相同,区别只在于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上。
不变资本作为生产剩余价值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与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相对立。因此,《资本论》是以价值为核心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价值的不同形式
根据资本价值在一次完整运动过程中所历经的不同使用价值形式来划分的,从而将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在交换不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时,资本家通常是手中握有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以货币资本为资本循环的整个起点。当价值以货币为物质承担者时,就产生了货币资本。
资本家将货币资本预付出去,用于购买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此时,这个最初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价值,离开货币这个使用价值体而运动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身上,成为生产资本。
经过生产过程,活劳动与死的对象性的结合,生产出已经实现价值增殖且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时,蕴藏在生产资本内的价值,通过活劳动转移旧价值、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运动到新产品中,从而作为商品资本而存在。
因此,这三种资本虽然使用价值形态不同,但本质完全相同。本质上,始终是同一个资本价值在这三种完全不同的使用形式上做循环运动。这同一个资本价值不过是不断更换它的外衣,但是不论这个价值穿哪一件外衣,它始终是它。
资本家最初预付的资本价值不断在做循环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抛弃一种形式,存在于另一种形式。因而,它总是以不同的使用价值形态表现自己。因此,这种划分方式是以价值运动到不同的使用价值形式上来划分资本的。综上所述,《资本论》以价值为核心划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我们知道,资本价值具有三个运动阶段,从而具有三种使用价值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所以,如果预付资本价值在循环运动过程中经过了这三个使用价值形态,则称其运动阶段是完整的,这样的资本被称为“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P…W’-G’。
商业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始终只有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个形态来回变换。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可见,商业资本不具有生产资本,不需要经过生产过程,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商业资本的运动阶段是不完整的。
借贷资本又称为生息资本,它通过将自己手中的资本商品贷放出去取得利息而使货币生货币。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
因此,借贷资本的运动是三种资本运动中最不完整的。通过上述三种资本的运动公式可以看出,产业资本的运动最为完整,商业资本次之,借贷资本的运动最不完整。所以,《资本论》以价值运动阶段的完整程度划分资本。
由此可见,《资本论》以价值为核心划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综上所述,《资本论》提出的四种资本的划分方式都是以价值为核心划分资本。
资本的运动是使用价值的运动
《国富论》认为资本是使用价值,正因为《国富论》将资本理解为使用价值,所以在研究资本的运动时,《国富论》也只能看到资本的物化表现形式即使用价值的运动。
《国富论》认为资本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物,它自身不会主动发生运动。如果资本发生了运动,这表明资本的所有者的意识反映到了资本身上,使其发生运动。由此可见,《国富论》认为资本所有者的意识与目的是资本发生运动的源头。
《国富论》认为资本的作用在于保值和增殖。所以,资本所有者使资本发生运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增加个人财富。
由于不是所有资本都是通过运动使资本所有者的财富增加,所以《国富论》认为不是所有资本都是运动的。《国富论》指出固定资本的特性在于“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也就是说,固定资本是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它不需要运动即可提供利润。所以,《国富论》认为运动的资本不包括固定资本。
《国富论》指出只有流动资本才会发生运动,因为流动资本“只有依靠流通,依靠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由此可见,流动资本是依靠易主和进一步流通取得收入的资本。流动资本的运动是通过转让资本使用价值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来完成的,这种权力的转让导致资本的运动。
资本作为一种使用价值,由于被新主人需要而实现了原主人增殖财富的愿望,从而发生了资本的运动。
新主人需要的是这个资本具体的有用性,无论这个新主人是厂商还是最终消费者,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所以,流动资本作为被它的买者需要的使用价值从它的卖者手中运动到买者手中。
《国富论》认为:“商人的资本便全然是流动资本”。商人不需要任何固定资本,他只需要卖出对自己来说作为资本使用的使用价值,对买者来说作为有用物使用的使用价值,就可以赚得利润。
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使用价值的形态流出商人手中,流入买者手中。很明显,商人的资本即商人手中的使用价值发生了运动,它从一个人手中运动到另一个人手中。商人不再拥有这种使用价值,因为它已经被让渡出去从而实现了使自己的财富增加的目的;而买者则获得了这种使用价值的所有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富论》看来,资本的运动只是流动资本的运动。由于《国富论》认为资本是使用价值,而流动资本属于资本的范畴因而也是使用价值。所以,流动资本的运动也是使用价值的运动。由此可见,《国富论》认为资本的运动是使用价值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