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国际货币在商品价值体系中的历史演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财富以“庞大的商品堆积”形式呈现,其基本特征就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切都变成了商品。对单个商品“元素”的分析,就成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发展规律揭示的开端或抓手。
对商品元素的分析简单而抽象,但其对阐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发展意义重大,为之后论述资本、利润、利息等复杂、具体的概念及范畴准备理论或经济基础。对商品元素的阐释,首先需要厘清其基本矛盾,也即从其二因素之间的矛盾入手,揭示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矛盾,进而找到这些矛盾的根源,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转化,这是关乎商品流通及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演变并走向衰落的基本动力。
而由商品的二因素的对立运动所必然导致的商品价值形态的历史演进,最终以货币形式实现历史蜕变,伴随商品矛盾的转移,货币自身内在矛盾也逐渐呈现。货币在自身职能发挥进程中潜藏经济运行中的“虚拟化”现象,进而为虚拟资本的历史生成奠定前提基础。正如学者认为,就历史发展而言,货币是虚拟资本存在的历史及逻辑起点,并指出在货币历史出现后,其虚拟性就逐渐得以延续。
同时,货币同虚拟资本之间也是一个相互促进过程,就像学者将虚拟资本作为货币伴随时代发展的“新规定”,认为“正是通过对货币生息资本和虚拟资本属性的研究,才揭示出货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解释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新现象和新的运作机制”。
货币在商品价值体系中的历史出场
货币在流通中的出场是商品价值形态历史演进的结果。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商品中抽象的“幽灵般的对象性”,是商品中同一的“无差别”的劳动凝结。商品交换以使用价值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商品内在劳动量为根本参照展开,在商品价值形态的演进中将这一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有别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商品的“共同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在这一价值形态推进中最终实现,“货币的魔术”或“货币的谜”在该“中介运动”中也随之解开。
货币的历史出场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演进的关键表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同时,货币存在具有现实必要,其“必要性来自通过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产品的商品交换才知道自己规律的商品生产的社会的本质,来自生产者的社会联系被表现为规定他们参与生产和产品分配的份额的他们产品的价格”。可以说,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在贵金属形态上的固定,为商品交换及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是历史选择同现实需求的统一。实物商品价值关系是货币的初始承载。
商品价值形态在货币上的体现或固定,不仅是外在展现形式上历史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承载着商品流通中的社会关系,“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这种关系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在最初货币关系结构中,货币是实物商品价值关系的承载。具体而言,贵金属在商品世界的价值形态中独占一般等价物位置时便转为货币商品,从而由自然形式发展为社会价值形式,货币商品同时获得了同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相异的特殊含义,取得支配社会权利的一般性质及商品交换中衡量价值的独占权,成为社会实物商品的价值体现物和承载物。
货币的初始形态在金银等贵金属上得以展现,商品价值在以货币为中介的社会关系中呈现出交换价值的形式,作为劳动产品,贵金属货币同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与它们相对立”。货币作为实物价值关系的承载,在质上展现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量上同一定实物商品价值量相适应。货币商品的实物承载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此流通中,“货币不过是把已经在商品价格总额中观念地表现出来的金额实在地表现出来。因此,这两个数额相等是不言而喻的。”
只是,商品价值及货币价值都处于变化中,且商品和货币各具流通轨迹,不同于商品在流通中随交换完成而频繁进退,“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却不断地留在流通领域”。这决定了货币同商品在流通中等额存在的非现实性,同时,贵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也使其“名不副实”,“金在实现商品的价格时不再是该商品的真正等价物”,货币自身存在及职能运行推动贵金属货币趋向符号化。值得注意的是,货币的符号化趋向同货币流通的实物商品对应并不必然矛盾,而且前者的发展演变基于后者。
也就是说,货币流通同实物价值相适应是商品流通及交换持续推进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至少在社会总体劳动量上应具备对货币自由流通的根本支撑。同时,货币出场也开启了商品矛盾在形态上的演变进程,货币来到人间的使命本来是解决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但同时却加深了这一矛盾,即商品内部矛盾随之转化为商品世界一极与货币世界一极之间的外部矛盾。伴随货币形态变迁,商品矛盾也将在体现形式上不断更替。
总之,贵金属货币是商品关系的初始承载样式,社会交换关系由商品实物作后盾,是保障货币及交换稳定运作的基础形态,货币的价值功能尺度在此阶段得以忠实展现。其次,股票的股息收益相较国债虽然不稳定,且风险较大,但这同其收益在一般意义上呈正相关。所谓“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股票市场具有高风险性,而且伴随虚拟资本高利润的诱惑,加之股市中主观因素影响较强,股票交易越来越具有“赌博”性质,成为掠夺资本财产的重要方式。
同时,股票的市场价格同利息率的反比关系及同股息的正比关系,使股票在一般经济运行中的发行及出让界限限定在企业利润率上,也就是说,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是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企业为股东提供的利润率高于市场利息率时,虚拟资本将被大量创造出来。立足于利润率同利息率的关系层面,为经济运行中“创业利润”的生产和存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