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普林 https://m.39.net/disease/a_9404732.html引言
新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货币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有哪些不同?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1.新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传导机制相关理论
新凯恩斯学派是对传统凯恩斯学派的反思、继承和完善,同时新凯恩斯学派在与新古典学派辩论和竞争过程中也借鉴吸收了一部分新古典学派的思想和观点。泰勒(Taylor)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预期和价格粘性的假说,他更加强调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在利率传导机制中的功能和效应。泰勒认为,货币政策能否对长期利率产生影响是利率传导机制畅通的决定因素,是货币政策能否对实际经济产生有效影响的关键。
根据泰勒提出的理论,在正常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加使得货币相对于其他资产更容易获得,货币的边际收入下降,人们会放弃持有货币而持有对货币替代性较强的短期金融资产,从而导致短期利率下降。同时,在理性预期和价格粘性的影响下,由于短期利率的下降,人们会购买长期资产,进而促使长期利率下降。低利率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人们对住房、耐用品、资本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反之也成立。
另外,在正常经济运行中,有些借款人即便愿意支付很高的利率也不能从银行那里借到他们希望获得的贷款。对于这种情况,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资本市场并非仅是在利率的调节下达到均衡,还在数量的调节下达到均衡,即当资本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时,银行并不是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而是通过采取信贷配给的方式强制使资本市场达到均衡。因此,银行风险厌恶的使然加上考虑借款人真实的还款能力,不一定会贷款给愿意支付高利率,因为那可能意味着风险也大,而愿意支付利率较低的借款人也不一定就会被银行拒贷,因为那可能意味着风险较小。
有鉴于此,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贷的可得性和资产负债表状况是投资率的关键决定因素。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即使中央银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增加货币供应,但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还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信贷配给理论给出了解释:商业银行考虑自身风险等因素,会在原有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加上风险溢价,这会导致贷款利率水平偏高;或者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比较低,而直接不发放贷款,使得中央银行释放出来的流动性都集中在商业银行,无法向企业传导。
2.奥地利学派的利率传导机制相关理论
维克塞尔是奥地利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利息与价格》()和《国民经济学讲义》下卷(),货币利息理论是他的核心理论之一。维克塞尔在传统经济学[88]的基础上将利率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他认为“借出的是货币,并不是用货币买到的货物。利率是同货币所有者而不是同货物所有者交涉的事情”。[89]货币利率是指银行贷款利率,而自然利率则是物质资本的收益率。维克塞尔指出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货币对于经济的影响便是中性的。
根据他的主张,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偏离时,经济平衡就会被打破。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因并不看好投资前景,资本家会不断地减少借款与投资,从而引起物价的日益下降,经济收缩一直到引起的资本供求变化使得货币利率降到自然利率的水平为止;
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因看好投资前景,资本家会不断地增加贷款用来扩大投资,促使去家日益上升,经济扩张一直到引起的资本供求变化使得货币利率降到自然利率的水平为止。并且他进一步指出,价格水平无论是上涨还是下降,都是累积性的。这是由于投资前景越好,资本家就会不停的增加贷款,扩大生产;而投资前景越差,资本家也就会不停的减少贷款,减少生产,这种效应使得其呈现出累积性的特点。
这个过程可以用传导链条表示:M↑→货币利率r自然利率r→I↑→Y↑→P↑;反之,则有:M↑→货币利率r自然利率r→I↑→Y↑→P↑。维克塞尔指出,储蓄供给和贷款需求都会受到货币利率的影响,储蓄和贷款量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产出,进而影响物价水平。他强调,应该实行通过货币利率调节经济发展进程的货币政策。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银行的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通过使得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发生偏离,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维克塞尔认为货币影响经济的传导中介是利率,并且说明了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在传导过程中各自需要扮演的角色。要想实现经济稳定和货币均衡,则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市场环境。
维克塞尔的相关理论为货币当局通过使用利率杠杆来调控宏观经济贡献了思路,同时为利率传导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思路。但他认为利率传导机制只是用来消除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差异,这是关于利率传导机制理论的局限所在。再有,维克塞尔强调利率对于稳定经济的作用,这表现出利率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为我们制定“反周期”的利率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关于利率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
货币主义(又被称为“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以弗里德曼发表《货币的数量:重新论述》为标志,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并在70年代成为欧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弗里德曼作为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黑箱”理论,有着与凯恩斯不同的观点,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如何刺激经济的整个过程不重要,但要弄清楚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影响居民手中的真实货币余额,进而影响产出水平。
短期内,由于预期的存在,价格调整存在时滞,工资价格也不能得到及时调整,货币供给量↑→投资↑→利率↓→产出↑。但伴随着投资的增加,价格和工资也会相应增加,利率慢慢也会出现回升,产出水平也会根据利率变化再次达到均衡。因而,长期看来,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其他因素均回到原有水平。
货币主义吸收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或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变量,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有限,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原因在于利率的变化对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其他资产的机会成本影响很小。货币主义是一套针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理论。
关于为什么政府在明知通货膨胀具有巨大危害的情况下还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中央把控制利率作为政策目标而不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目标。货币主义认为“滞胀”的原因是政府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的充分就业政策与福利国家政策,而医治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是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主义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货币主义认为,中央银行应该以自身能够有效控制的变量来指导自己,而不是相反,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的变量包括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货币供给量等。而且,不赞同中央银行以利率为控制变量,因为很难观测到所有的相关理论,且利率对价格变化及价格预期均会做出反应,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利率变化方向的影响是会发生变化的。货币主义也不赞同以失业率、汇率、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控制指标,因此,他们认为只有货币供应量才具备作为合适的货币政策控制变量,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